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位置:首页 - 科信动态 > - 内容详情

新闻资讯

科信中心召开专题研讨会,科学应对冷链食品新冠病毒检测阳性事件

 时间:2021-01-20 09:14:00    


会议现场
 
  2021 年 1 月 20 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以下简称“科信中心”)召开冷链食品新冠防控研讨会,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等机构的 30 余位专家及行业代表参加了讨论。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李泰然二级巡视员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二级巡视员李泰然表示,尽管党中央提出了“科学精准”防疫的总体要求,但各地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层层加码”和“各自为政”的现象,给新冠防疫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张睿明处长
 
  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张睿明处长指出,在我国成功控制本土疫情后,又陆续出现十余起零星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均指向境外输入,其中确有部分案例涉及冷链食品,但其实质是冷链物品外包装受到污染。

 
国家卫健委综合监督局 妥佳处长
 
  国家卫健委综合监督局妥佳处长强调,新冠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及接触来传播,食品行业的新冠疫情防控,核心是做好从业人员的个人消毒和防护、免疫保护和病毒筛查。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 许晓明副处长(线上)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副处长许晓明指出,进口冷链产品包装被病毒污染的情况很难避免,但是在生产雪糕时从制作到杀菌是全程低温的环境下进行足以杀死病毒,所以产品表面所检出的病毒都是死病毒,并不存在任何风险。
 
  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处长刘建指出,要在源头的管控上做好人物同防。针对检出采取紧急预防性措施,做好物体表面的消毒,足以有效的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进口食品包装所检出的病毒主要是由于污染造成的,并不是食品本身含有造成的。
 

 
科信中心 钟凯主任
 
  科信中心钟凯主任详细介绍了在近期“天津大桥道雪糕检测阳性”事件发生之后,我国部分地区的监管部门对冷链食品、使用进口原料的国产食品的排查和检测的新冠病毒防控措施,他指出,对社会公众而言,“检出新冠病毒阳性”几乎等同于“可导致感染”,导致涉及到的食品品类消费信心严重受损, 对食品行业的供应链稳定带来挑战。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线上)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指出,对于冷链物品外包装受到污染,所波及到的人群主要是装卸工、冷链运输工以及冷链进口物品的经营者,这些人群是因长期、高频次接触被污染的包装而易导致感染。新冠病毒通过食品外包装传染给普通消费者的风险极低。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消毒首席专家张流波(线上)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消毒首席专家张流波指出,新冠病毒通过冷链食品及包装传染消费者的风险极低,按照现有操作指南及规范对进口食品外包装进行消毒,足以保障公众健康。在交流环节,与会人员为更加科学精准地做好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围绕检测情况、巴氏杀菌工艺、传播途径、执行难度、社会舆论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交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李宁副主任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宁副主任提到,新冠病毒不耐高温,一般巴氏杀菌工艺(如 56℃ 30 分钟或72℃ 15 秒)就可以有效灭活新冠病毒。如一部分预包装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有杀菌工艺,比如酸奶、冰激凌、面包等,这足以消除食品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风险评估部 刘兆平主任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 冷链新冠病毒检测专家 王宏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国家 HACCP 研究所 李立副所长


 
中国农业大学特殊食品研究中心 罗云波主任
 
 
中国工程院 陈君石院士
 
  中国工程院陈君石院士在总结时强调,食品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几乎不可避免。为避免公众误解和恐慌,稳定消费信心,维护食品行业产销秩序,建议相关结果对外发布前,引入专业研判机制并统一归口发布。同时,充分发挥科信中心等第三方机构的作用,组织专家开展风险交流,做好必要的科普和舆论引导。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