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快速导航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普传播 > - 内容详情

科普传播

健康“减糖”小妙招

 时间:2021-06-18 17:50:50    
  最近几年经常看到网上说,糖吃多了不利于健康。我们国家也陆续颁布很多健康政策呼吁大家减少添加糖的摄入,比如,《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提出,要广泛开展以“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为重点的专项行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合理膳食行动”还提出了建议成人人均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不高于25克的减糖目标。

 
  随着减糖热潮的高涨,大家都十分热衷,纷纷加入减糖的行列。为什么减糖会如此深受欢迎?减糖到底应该减什么?怎么减?
 
1.大家都在说“减糖”,到底减的是什么糖?
 
  减的是“添加糖”。
 
  糖的来源有不同,食物本身含有的糖可不是我们需要减的。我们要减的糖,应该是“添加糖”。
 
2.什么是“添加糖”?
 
  “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具有甜味特征,包括单糖和双糖,但“添加糖”并不包括天然水果中的糖和主食中所含有的天然碳水化合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加工食品配料里含有蔗糖、果糖、葡萄糖、果葡糖浆等,这些大都是添加糖。
 
 
3.“添加糖”吃多了,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龋齿
 
  添加糖是纯能量食物,频繁过多的摄入,又不注意牙齿清洁,就容易增加龋齿发生的风险。
 
肥胖
 
  吃太多添加糖,容易导致能量摄入过多,增加超重和肥胖的发生风险。一旦超重、肥胖,与肥胖相关的很多慢性病,比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癌症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4.“添加糖”,能摄入多少?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版)》建议我们普通成人每天摄入添加糖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0%,最好不超过总能量的5% 或者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5.如何“减糖”?
 
  糖是一种常见的调味品,给食品赋予甜味,让人有愉悦感而更爱吃。但是含糖食品吃多了,并不利于健康,我们应该尽量控制含糖食品的食用量。那么,如何科学“减糖”呢?
 
(1)根据食品包装上的标签,选择含糖较低的食品
 
  仔细查阅标签,当配料表中标有蔗糖、白砂糖、砂糖、麦芽糖、果葡糖浆等,就表示有添加糖,建议尽量选购含糖较低食品。
 
  按照我国营养标签标准规定,如果食品中糖含量≤5g/100g(或100ml),属于“低糖”食品,糖含量≤0.5g/100g(或100ml),就属于“无糖”食品。



 
(2)减少食用高糖食品
 
  建议少吃或不吃含糖量高的食品,如冰淇淋、巧克力、糖果、糕点、蜜饯等。
 
(3)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含糖饮料是摄入“添加糖”的主要来源,多数含糖饮料的糖含量在10%左右,一瓶250毫升的饮料就含有25克糖,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
 
  人体补充水分的最好方式是饮用白开水或淡茶水。如果不愿放弃甜味的享受,也可以选择代糖(无糖)饮料。很多人担心代糖(甜味剂)不安全,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JECFA)、美国FDA、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等健康机构的评估都认为,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只要合理使用,都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有害,可以放心食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倡导大家用甜味剂饮料替代含糖饮料。
 
  无糖饮料的营养成分表中“能量”一般为0,且产品包装上会显著标识“无糖”“0糖0卡”等,消费者在选购时要注意查看。
 
(4)烹饪过程少加糖
 
  逐渐改变烹饪和饮食习惯。在家中烹饪菜肴时,尽量不要加糖或少加糖,实在要加糖,一定要注意控制量。另外,加糖的时候,最好用量具来定量使用,避免一不小心就加多了。
 
(5)在外就餐巧点菜
 
  在外就餐时,尽量少选或不选含糖较高的菜品。如松鼠桂鱼、宫保鸡丁和红烧肉等。
 
 
(本期内容由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研究员 何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应用营养一室 副研究员 邓陶陶 提供指导。)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