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有什么吃?”到“我们还能吃什么?”
图片来自gettyimages
今天,食品安全问题成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到人民群众的家常生活食品安全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忧心忡忡。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好事,一个社会普遍关心食品安全问题,是这个社会文明富足的表现。
饥饿在中国是一个老问题,那句历史悠久的、全国通用的回敬讲究一点饮食卫生的人的名言“不干不净吃了不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的饥不择食。
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吃饱喝足是很自然的事情,要求有安全的食品是天经地义的。然而30年以前的年轻人不会有这个想法,那时食物的供应比较紧张,全国上下挖空心思地想办法解决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度里的人民的吃饭问题。那时候讲食品安全主要是数量安全,要是讲质量安全,讲食品卫生就会显得非常不合时宜,被认为是穷讲究。上很难得到领导的支持,下也不会被人民群众理解。
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是天大的事。由于粮食的单产产量低,人们只好扩大种植面积,向荒山要粮、向森林要粮、向水面要粮(围海造田、围湖造田),用化肥增粮,用农药保粮。农业学大寨,是因为大寨为获得更多的粮食而穷其所能是全国人民的榜样。而安徽的小岗村更是因为其改革能生产更多的粮食而获得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并引发了全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那时追求提高农林牧副渔的生产能力就像后来的追求GDP,是那样地不顾一切。
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我国终于迎来了食物丰富充足的时代。食物的富足,得力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生产活力,仰仗于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的单产产量,依赖于全国上下一定要解决食物问题的共同愿望和上下求索的实践。
吃饱了的民族就像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地,有了审视自己生活质量的能力和心情。
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食品安全,就食品安全作部署、发指示、调结构一年比一年力度大;国家对食品安全的研究、监督管理的投入大幅度上升;食品生产消费链上的各个部门都加强了对所负责的产品的卫生安全的关注度和领导力。广播、电视、纸媒、网络声势浩大地揭露食品安全问题,一批批官员、管理者、食品生产经营者因食品安全问题受到党纪国法的处置。那些为提高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行为受到指责和摈弃。人们的吃饭原则由追求吃饱经追求吃好(口感)至追求吃健康(卫生、营养均衡)。在饮食上中国人的要求直追发达国家。尽管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有些地方还是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强的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
就像片面追求GDP一样,在追求吃饱的路程上我国自觉不自觉地积累了不少的问题。吃饱水平上的食品安全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要求。从“我们有什么吃”到今天“我们还能吃什么”,忧虑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我们能够解决食品的数量问题,我们一定也能基本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只要我们拿出解决吃不饱的问题时的决心、勇气、智慧和上下一气。
追求吃饱、吃好,我们完成了一次震撼世界的华丽转身,我们将以吃得卫生、健康完成另一次转身。那时,我们将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我们的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版权属于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hinafic.org),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chinafic.org。】